赵政回到家中,从柴房拿了些干柴起火烧了壶水,又将大堂中的桌子整理干净。
如今才三月,寒冬刚过,方才洗脸时溪水依旧冰凉,赵政拿着一张简易的西角凳坐在在火炉旁,将手中的竹简展开。
手中的竹简只是架子上的一卷,这些都是以往阳城县令给里正下发的令书,基本都是用过一次后不重要的就可以销毁了。
赵政之所以向里正讨要这些令书,全因为他需要对这些字做一个印象加深。
东汉这个时期己经出现很多的字体,如楷、行、草、篆等,但官方用文的核心依旧是汉隶,学会了汉隶书除了草书其他的基本就能认懂了。
赵政学的是从楷书转变过来的繁体字和现代简体,楷书本就是隶书的一种衍生,赵政自然能看懂大部分,剩下的瞎蒙也能蒙一半,认不懂的也能向里正讨教一二,汉文博大精深,一句话往往能有几种释义,在这个时代想要理解书中含义就只能靠个人的文化功底。
比如主流书籍之一的《孟氏易》的注释权就握在汝南袁氏的手上,靠着这书和数代努力袁氏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士族代表。
所以识字和与人交流的遣词,吾和我,汝和你的称呼一听就能知道你是不是读过书,这是文人的时代,自光武定下与世家共天下的基调后,人们敬重文人,士族代表上层次的圈子,即便是装也得装作一个文人,正好里正陈琦也是阳城士人家族,赵政需要和里正处好关系。
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一个正常的百姓很大的可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外的百里之地,最远的距离大概就是数里或数十里外的田地,没有兵祸匪祸往往反反一辈子就过了,书上常说的乡土难离绝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故乡的留恋,而是实实在在的难以远行。
赵政思虑着竹简上刻的字:“正三月十一,上党郡阳城县任家里,户六十七,缴田税五十石,口赋二千钱”正常来说一里之地不过二十多户,任家里有六十多户己经属于非常大的村庄,赵政粗略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