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去东海讨生活,听人说东海无边无际,有倭国、琉球、南洋诸国……”明末清初时期,台湾的移民主要来源于漳州和泉州,杨植这个上策其实也是照抄历史,虽惊艳但符合这个时代的趋势,并不突兀。
王阳明脸沉了一下,叹息说:“你能有这份心思,可以说是宿慧了。
开海,这里面水太深,你日后若有功名,还是别沾这事。”
小哥儿不知深浅,开海、海贸之利不知几许,自太宗文皇帝龙驭宾天,开海就是东南士族的禁脔,朝廷、小民还想从中抢食不成!
至于中、下之策,也是山贼匪寇惯用之计。
但一个山野少年能想到这些,心智己不在自己之下。
“你既然己开蒙,可曾学过西书?”
杨植有点郁闷。
此时大明官制己经成熟,文官最高级别为二品,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加左都御使,号称“七卿”,三名内阁大臣则加殿阁大学士衔并授三公三孤,世人称为“相公”。
这十个人就是大明官员的顶级存在,相当于后世的局常委。
而王阳明这个级别,相当于后世的省部级高官。
前世地青键政只是纸上谈兵,哪有跟省部级高官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的机会。
今世因缘际会,只要王阳明敢拿出大明疆域图,自己就敢指着地图说上三天三夜!
但是王阳明却避开自己最擅长的键政领域跟自己谈学问。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杨植只能老实回答:“《大学》《中庸》记得一半,《论语》《孟子》记得一点。”
王阳明又问:“《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中‘在亲民’,何解?”
这是要考杨植的八股破题了。
朱熹把《大学》第一句的“在亲民”解释为“在新民”,而王阳明并不赞同朱熹的观点,认为“在亲民”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