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往水镜先生书房的路上。
我、徐庶,还有诸葛亮同行。
徐庶尤其对世事颇感兴趣,总是满怀出仕的热情,与诸葛亮讨论国事。
“孔明,你认为我们该效忠于哪位天下的英雄?”
徐庶自言自语般地问道。
诸葛亮则避开了回答,反而伸了个懒腰,轻声哼起《梁甫吟》。
每当谈到他不愿深入的话题,他总是用这种方式搪塞过去。
‘真难相信,这个对人情世故毫无兴趣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诸葛孔明。
’也许我该庆幸,徐庶和诸葛亮原本交情深厚,因而我和徐庶成了朋友,也顺理成章地与诸葛亮熟识起来。
“他恐怕还没有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吧?”
徐庶自言自语,又自问自答。
诸葛亮从未主动提起过过去,但我们都能隐约猜到一二。
他的童年是在乱世血雨中挣扎,逃难到荆州,才得以安顿下来。
因此,他很少参与天下大势的讨论,似乎是在有意回避。
在我眼中,他却无疑是个关注外界的人。
外貌俊秀,像个纨绔子弟,人们与他说话他总是爱搭不理,令人难以亲近。
世事艰难,如今强权为法,太过圆滑会被人小看,但像诸葛亮这样锋芒毕露的人,却更容易招惹麻烦。
“哎呀,这不是和管仲、乐毅并列的孔明吗?”
刚走到水镜先生的书房门口,便见到孟建挑眉讥讽道。
‘真是个会惹事的人。
’我心中暗想。
孟建的目光不仅仅是对准诸葛亮,连我和徐庶也没放过。
“左右站着的,分别是乞丐安徽和sharen犯徐庶啊。
真是当代的才子齐聚一堂呢。”
孟建冷嘲热讽道。
徐庶当初入门是为了掩饰sharen的事;诸葛亮则因孤傲而招人不喜;再加上我这个寒门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