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就可以忽略他们对养活自己的渴望。
从一个更远的角度去看,位于后现代的我们都在“工作”。
即便是下班时间,我们也在“工作”,换句话讲,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下班时间刷的社交媒体,让大数据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偏好,这可以是消费偏好,可以是审美偏好,也可以是文化趋势……总之,我们在为了“放松”而刷的社交媒体,实际上在为更广泛的社会数据库提供养分。
这将在宏观层面更好地帮助做出决策。
我还记得很早的时候刷社交媒体,会遇到刷完的情况。
那时的那句话是说:你己经到达了互联网的边界。
但现在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早就己经被大洪水淹没到一望无际的程度。
人们会被社交媒体平台奖励发帖,而这些帖子并非为了满足个体的表达欲,而是为了让这个平台更有被浏览的价值。
因此,人们所追逐的“阅读量”、“浏览量”等数据,都在算法的影响下为平台服务。
社交媒体的社区共创精神,是给媒体内容创作者们的精神胡萝卜,促使他们不断地拉着让平台更有浏览价值的膜。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太多的互联网创作者误入歧途,被这个规则榨干,然后默默消失在数字世界,又默默消失在现实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之,从这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失业的人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也因此,他们的生活无需进一步改善。
如果发生改变,可能现在原本在做出的贡献(比如消费倾向的数据,如果上班太忙就没有时间消费了)就可能消失掉。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测,就像盲人摸象一样。
但是至于还没有工作的人该如何养活自己,我也没有答案,因为大家都在工献,而我也没能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我远离了社交媒体,希望可以通过少在大数据方面做一些贡献,而获得一些既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