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深秋夜晚,薄雾笼罩着街巷,油灯微弱的光芒映出层层叠叠的瓦檐。
荀彧独自坐在书房中,他原本计划静心读书,但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窗外。
郭林宗白日里的那番话,在他听来,既如醍醐灌顶,又如深山钟鸣,震荡着他少年的心绪。
他看着竹简上的经文,文字虽熟悉,却觉得平日里那些深刻的句子此刻全然失去了光芒。
他正出神时,房门被轻轻叩响。
“公子,”仆从低声道,“荀老爷有请。”
荀彧点点头,披上外袍,跟着仆从来到叔父荀爽的书房。
书房内依旧燃着那盏刻着古朴纹饰的铜灯,灯光在荀爽的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
荀爽放下手中的书简,抬眼看向侄子,微微一笑:“彧儿,今日听郭先生讲道,可有所得?”
荀彧犹豫了一下,答道:“郭先生所言‘大势’,弟子一时难以领悟。
今日虽用心听讲,却心中迷惑,特来向叔父请教。”
荀爽闻言,轻轻颔首,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彧儿,你年纪虽轻,却知晓何为‘不知则问’,难得。”
他说着,指了指书案旁的椅子,“坐下,我与你慢慢说。”
荀彧恭敬地坐下,目光注视着叔父,双手置于膝间,等待着指点。
荀爽抬眼望向窗外,似乎在寻找一个恰当的开头。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彧儿,你既读过《春秋》,可知为何孔子修书曰‘笔削’?”
“弟子有所耳闻。”
荀彧答道,“孔子删修《春秋》,是为定王法、明是非,以正乱世之名。”
“不错。”
荀爽点头,“但乱世者,非一日之成也。
人心叵测,制度失衡,天下之乱,始于细微之处,积于千百年间。
今之大汉,虽号称西百年基业,实则隐患重重。
天子年幼,外戚与宦官争权,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