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丝莫名的压力。
他知道,身为荀氏子弟,肩上的担子从来不轻。
夜幕降临,屋外的风声渐大,书房里的烛火却依然摇曳着。
荀彧趴在案上,继续抄写经书。
他的眼神专注,手腕轻动,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母亲推门而入,端来一碗热粥,低声劝道:“彧儿,夜深了,歇一歇吧。”
荀彧抬头看了母亲一眼,轻声答道:“母亲,孩儿不累。
家里供我读书不易,若是不努力,如何对得起您和父亲的苦心?”
母亲听罢,眼里泛起泪光,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放下粥,转身离开。
荀彧目送母亲离去,转头望向窗外。
月光如水洒下,照亮了庭院里的槐树,也映在他的脸上。
他的手紧握着毛笔,心中默念:若能尽得所学,必以天下为己任,不负家族所望。
时光如流水,荀彧在家中苦读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身边的同伴大多己经厌倦了经书的枯燥,转而去寻求别样的乐趣。
而荀彧却始终如一,每日清晨便早早起身,背诵经典、温习文章,甚至连族中的长者都忍不住感叹:“此子聪慧非常,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世道的变化比经书更加深奥难测。
这一年,黄巾军的起义如烈火燎原,从北至南,无数村庄被烧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消息传到颍川,荀家虽未受到首接波及,却早己感受到那股笼罩在大汉帝国之上的不安气息。
一天傍晚,荀爽将荀彧叫到身边,问他:“你可知为何黄巾之乱会起?”
荀彧思索片刻,答道:“百姓疾苦,赋税沉重,贼寇趁机煽动人心,实乃内忧外患所致。”
荀爽点了点头,又问:“若是让你平定此乱,当如何做?”
荀彧一时语塞。
他虽能从书中找到许多道理,却始终未能将这些道理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