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点戏就曾涉及《水浒》等名著。
这一条生财之道就这样刚冒头的想法,就被扼杀。
话本如同连载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册,因为不确定能不能大卖,所以开版印刷可能亏本,所以基本上以抄写为主。
这也是一些儒生生活来源之处。
“不错,没有错字。”
不知多久,掌柜的合上书籍,开始拨打算盘:“瑜七爷合该得银一两三钱六分。”
结了账,掌柜的笑问:“瑜七爷可还要抄书?”
“自然。”
这一两三钱六分银子,贾琏大婚要花费一些购买贺礼。
剩下的银子,用不了几天。
两个外甥,一个外甥女,一家西口,填饱肚子一天花费,其实只要几文钱,要是吃一些菜,就要花费十几文钱。
眼看着入冬,又要添置棉衣,这可不是几两银子就可以解决。
算下来,这一两多银子,用了六天赚来,一天也没赚多少,勉强维持生计。
现在贾瑜没有其他门路赚钱,自己身子还病着。
所以,还得抄书。
“这里恰巧有一本新话本,刚开始抄写,价格给的高了一些。”
贾瑜字迹漂亮,且没有错别字,掌柜的也是要赚钱,毕竟白书也是书馆提供,这都是本钱。
掌柜的也希望,找态度认真,字迹漂亮的人抄书:“就是字数多了些。”
字数多,耗时长,赚得多。
贾瑜没有拒绝的理由:“多谢掌柜的照顾。”
拿着一沓稿纸,一摞白书,贾瑜告辞离开。
买了一些馒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这是典型的西合院。
看上去破旧,占地面积也不大。
贾瑜的祖父是贾代善庶兄,分家之后,其实是有官身的,且宅子不小...奈何贾瑜之父也是庶子,到了这一代,贾瑜的祖父早亡,分家只分到了这一座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