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脑子里己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8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还比较单调,很多家庭衣服破了只能缝补,衣物更换不易,服装市场并未形成规模。
利用这些缝纫机,他完全可以做些小批量的衣服加工生意。
回到家后,郝云把缝纫机擦洗干净,一台台测试修整,准备就绪后,他兴冲冲地去找妻子王秀兰。
王秀兰看到缝纫机,疑惑地皱了皱眉,“老郝,你买这些破缝纫机回来干啥?
花不少钱吧?”
郝云笑着摇头,解释道:“秀兰,这不是破缝纫机,是咱们以后的生财工具。”
他接着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说要制作一些简单的服装,比如孩子们的背心、小裤子,还有适合农忙穿的工作服。
“村里人穿衣服都讲究实用,咱们可以从这些简单款式做起,积累口碑后再慢慢扩大。”
王秀兰一开始有些怀疑,但看到郝云说得头头是道,眼神坚定,也就点了点头,“那好吧,既然你有把握,那我来帮你试试做几件。”
她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平日里有点空闲便帮家里做点缝补活,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缝纫机的使用。
两人齐心协力,郝云负责裁剪布料,王秀兰负责缝制,配合得十分默契。
几天下来,第一批简单的衣服成品就做出来了。
郝云心中欢喜,迫不及待地将样品拿到集市上试卖,果然引起了许多顾客的兴趣。
乡亲们看重衣物的实用性,这种款式简单但结实耐用的衣服十分受欢迎。
“哎,这背心不错,郝云,你这衣服能便宜点不?”
一个村民拿起衣服仔细打量,随口问道。
郝云笑着解释:“价格嘛,我也给得实在,都是自己做的,这布料还是跑了几趟才买到的。
你放心,质量有保证,不比镇上那些店里的差。”
几件衣服很快卖了出去,郝云的信心倍增。